对标海底捞服务|用“政策”保驾护航,用“服务”开发市场(附4个策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8    分享到: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养老观念的改变和对高质量老年生活的追求,中国的“银发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后,养老服务发展势头良好,但养老服务攻坚克难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其中市场乏力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财金制度不健全,养老服务机构自我造血功能较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招募难,农村养老服务步履艰难等。因此,如何激活和开拓养老服务市场、促进消费将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应从两个方面着力解决。

 

 

健全财务激励制度

 

处于发展阶段的养老服务,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成长,亟须政府的培育、扶持和投入。即便是养老服务进入成熟阶段,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因此,为激活和开拓养老服务市场,政府需增加投入。瑞典政府2017年预算法案支出中规定,“健康保健、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的比是4∶5”,英国政府在2009—2010年投入的养老服务资金为103亿英镑,芬兰政府2013年投入养老服务财政资金为28.4亿欧元,丹麦政府2006年用于养老服务的公共支出为316亿丹麦克朗,新加坡2018年养老服务预算为5.5亿新加坡元。

 

虽然中国各级财政中有养老服务科目,但预算支出有待规范,制度化设计有待完善,每年政府投入养老服务金额、社会投入养老服务金额及它们占GDP的比例等有待明确并细化。同时,要增强所投入资金对开发养老服务市场的作用。

 

明确政府资金使用方向

 

2016年起,民政部和财政部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每年投入10亿元,共计5批50亿元。从前三批试点情况来看,效果显著。试点地区不仅普遍建立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而且养老服务市场得以拓展。例如,通过政府少量的资助,上海市的睦邻会、北京市延庆区农村妇女会照料留守老人、太仓市互助养老小组/“银龄伙伴计划”等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福建漳州市和三明市农村幸福院延伸的居家养老服务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市石景山区、南京市、威海市和无锡市等试点地区通过积极的就业培训和岗位奖励津贴政策,基本保证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政府应明确和细化在养老服务方面资金的使用方向,在提供服务和保障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不少于40%,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收入待遇、培训工作等资金不少于财政投入总额的1/3。政府要善于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养老服务市场消费。

 

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老年人在医疗和护理等服务领域需求缺口有多大,通过中国保险业协会今天刚发布的2016长期护理报告》来了解一下。

 

中国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一百户家庭中,就有7户家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同时,报告还显示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希望养老“在家由家人或亲属照料”(人群占比高达45%)。这也导致,目前79.9%家庭中,老人护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为配偶、子女或亲戚,而第三方服务占比仅为20.1%。在服务方式方面,虽然第三方护理服务的人数占比较低,但对有实际需要的老人来说,现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有不到40%的家政住家服务能得到满足,养老院(30%)、医院长期病房(28%)、福利院(19%)、社区护理机构(11%)等专业护理机构的需求满足度则更低。

 

同时,老人护理人才资源也不足。以家政住家服务为例,拥有2年以上服务经验的资深员工占比较低,仅为29%,服务年限超过2年的服务人员也主要集中在35-54岁这一年龄段。老人护理职业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较低,服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护理经验的积累。报告提出,我国要将需求缺口最为严重的养老服务模式及机构,优先纳入护理保障范围,提升其筹资及支付能力,不断拉动供给的发展。

 

养老服务行业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体,为满足其“养老”需求提供一系列的住宿、餐饮、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及其他增值服务。从市场需求调研后,总结以下4个特征,供各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1、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目前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及空巢家庭比例的攀升,传统的依靠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难以实现,老人对上门家政护理服务、机构养老及社区日托养老服务需求增加。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社会养老机构和配套设施提供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低于36.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30张。且养老机构护理康复及医疗资源不足,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数量少、学历低,护理人员年龄大、技能差的现象很普遍。

 

2、政策利好行业发展,养老模式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政府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37”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是重点,特别关注居家养老服务便利化与智能化。

 

机构养老需形成独特优势,对接老人的养老需求与健康需求,重在医养结合。高端养老服务市场依旧是开发热点,涵盖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护理、医疗康复服务,并且配套完善娱乐设施的综合性老年社区将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而养生养老、度假养老、田园养老等一系列新型养老模式具有发展潜力。结合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养老服务业可与相关概念融合,形成新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3、养老服务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有待整合

 

目前,养老服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集中度低,企业众多,但不具规模,尚未出现养老服务市场的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数有9.4万个,平均每家机构提供的养老床位在50张左右。养老机构众多,但区域性明显,且规模不大,缺乏大型连锁养老机构和全国性品牌。国内上市公司中已有超过30家宣布进入养老服务相关行业,但多处于试水阶段或发展初期,并以养老公寓的开发及中高端养老社区的运营为主,尚未形成明显的竞争差异。

 

4、科技进步助力于养老服务市场

 

“未来科技的进步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远程医疗、家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以及电商、快递、送餐服务的发展将会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以及养老的概念和现状,也将对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并将提供新的机遇。”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

 

民政部已着手组织养老机构建立智能养老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物联网通过互联网或局部网络联接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控制器,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等等通过互联运行平台使远程实时监控和远程保健、医疗成为可能,结合社区配套服务,便捷地保障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例如,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或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家中的传感器或穿戴的监护设备会立即通知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家属。

 

远程医疗的发展、异地医保就医的改革和医院分级诊疗、预约转诊的服务模式的推行将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公平的配置。这将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保障的后顾之忧,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和离开大城市去气候和环境更适宜的地方享受晚年生活。

 

随着家用机器人特别是行走机器人在室内外的环境感知能力、自主定位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其成本的降低,家用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辅助工具。美国的Boston Dynamics最近发布的人形机器人能在雪后的山林里快速行走,能识别、搬运箱子,被推倒后能自己迅速站起来,显示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稳定性。

 

如有养老相关问题和合作意向,请联系4008-522-808 ;1381137560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