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人认为“抱团养老”是个从西方引进的新鲜事物时,在上海,却有人早早尝试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这两天,打开手机,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早在21年前,72岁的浦逸敏阿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嘉定葛隆村买下一栋小楼"抱团养老"。
葛隆村132号原先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上世纪末信用社搬迁,这栋小楼就闲置了出来。得知消息,浦阿婆突发奇想:能不能和要好的老伙伴们搬到这栋空楼里去呢?
当时信用社以5万元的价格出让这栋小楼。上世纪末,5万元对一个老太太来说,是“天文数字”。于是,浦阿婆和老伙伴们决定 “众筹买楼”。出的少的,5元、10元;出的多的,1000元、2000元也有。有的人并没有想要住进楼里,只是单纯捐款,出一份力。1999年1月,和老伙伴们凑齐5万元后,终于买下了葛隆村132号楼。到2000年,装修一新的132号楼陆续有老人入住,开始了一段“互助养老”的日子。
慢慢地,加入进来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同时住过20多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们有的住进了养老院,有的回归了家庭,2017年起,这栋小楼逐渐沉寂,直至最后浦阿婆也离开这里,住进了嘉定马陆镇上的双善养老院。
这则新闻之所以会成为热点,是因为人们因为93岁的老人捐了一栋楼而感动,也有许多人,是对老人在20年前就有“抱团养老”的超前观念并付诸实践而心生敬意。
经典美剧《老友记》提供了一种近乎理想的生活场景:爱人在身边,好友在对面。如今,越来越多老人向往“抱团养老”:一群志趣相投老人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互相照顾、彼此慰藉,度过晚年生活。
看似很美好,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成功。一些“抱团养老”的案例开始时风风光光,最终免不了“散伙”的宿命。
2017年,一对杭州老夫妇拿出500平方米的乡村别墅,开展“抱团养老”,一时间有百位老人报名,而此事经媒体广泛报道,“抱团养老”一夜走红全国。三年过去,曾经风风火火的抱团养老,已经停摆,接下来不知该去往何方。
2019年,在蓟州山区坚持“抱团养老”三年的老年人,终于吃了最后一顿饭,宣告“散伙”。
大家向往的“抱团养老”,为何在现实中难以成功?
一、医疗配套问题
老人们“抱团养老”的居所,往往是自家院落或者众人合资租赁的别墅,看起来十分美观,但是缺少老年人生活中必备的医疗设施,一些别墅位于郊区,就医不便。期间,老人们会因为身体原因退出团体,难以保持人员稳定性。
二、财务管理问题
“钱让我们这个团儿抱不紧”。一位参加过“抱团养老”的女士反映:“就算是居住方式合适,不掺杂感情,也会出问题,而最大问题,就是钱。不是说有钱没钱,是说,在这个团体里,大家对钱的看法和基本的经济实力要相当。否则,这个团儿还是会被钱拆散。”
大家生活在一起,日常生活成本方面,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成本不好控制。这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生活费的问题,但真正生活在一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时间长了问题也就来了。
三、法律法规欠缺
“抱团养老”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老人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
即使签署相应协议,目前还属于老人私下的协议,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和约束,存在隐患。此外,还需要提供一些凭证,证明生理、心理健全,从而保证订立的协议更加完善。
同时,子女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赡养人应该清楚老人“抱团”之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协议,明确责任边界。
总结
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但是绝大多数老人排斥机构养老,子女又忙于工作,难以陪伴左右,从长远来看,“抱团养老”是一种群众自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如何整合更多城乡资源为“抱团养老”提供体系化、制度性支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有养老相关问题和合作意向,请联系400-852-2808 ;13811375603(微信同号)
作者:罗宇星 来源:养老产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