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运营 | 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10大问题与3大解决对策(建议收藏)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6    分享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养老机构又出现“公办的等不起,民办的住不起”的不良现象。

 

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国家频频出台相关政策,助推养老事业发展,出台《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鼓励盘活闲置资源,如废弃的厂房、医院、幼儿园、学校、酒店、办公楼等改建成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等,从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但是,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因使用功能不同,势必存在建筑规模、空间、流线组织、结构、设施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摸清这些问题,各个击破,才能更好滴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事业,服务更多老人,造福社会。

 

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面临的10大问题

 

01  建筑规模不适宜

 

在选择既有建筑时,一般优先考虑区位布局等因素,区位好的既有建筑不一定能提供足够的建筑面积,加之我国现阶段许多民营养老机构需要自负盈亏,因此很多改建养老机构会设置更多经济效益较高的居室空间,而压缩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公共空间和辅助空间,出现门厅、走廊空间局促,活动空间、晾晒空间不足等问题。

 

02  结构类型限制空间改造

 

城市社区中既有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承重墙体的分布限制了空间的划分。例如一些由宾馆改建的养老设施开间较小,能满足单人间或双人间的改造需求,但两个房间之间的承重墙无法拆除,无法满足需要集中护理的三人间或多人间的改造需求。而且,适应轮椅通行的走廊、门洞、卫生间会有更大的宽度需求,既有承重墙可能会限制这些空间的扩大。

 

03  居室空间形态单一

 

老年人在居室中生活的时间较长,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居室空间满足老年人舒适生活的需求,但由于既有建筑结构体系的限制,许多改建而来的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与宾馆房间类似,空间形态单一,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缺乏人性化的考量。

 

同时,在调研中还发现居室内储物空间不足的问题,老年人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还会有助行器、轮椅等保健辅助器械,但居室内很少有专门分类放置这些物品的空间,导致室内空间混乱拥挤,因此可以结合模块化整体收纳系统的嵌入让室内空间更丰富有序。

 

04  部品体系不完备

 

近年来,我国建筑产业化有很大进步,但和先行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适老化部品体系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差距巨大,许多高端、个性化、适老化产品需要进口,价格较高。

 

05  不易达到建设规范要求

 

有些由既有建筑改建而成的嵌入式养老设施往往在日照、消防和功能面积分配方面无法完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的规范要求,如相关规范要求老年人居住用房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h;又如床均建筑面积一般要求不低于30㎡,而有些办公建筑、公寓改建的养老设施达不到此要求。

 

06  物业产权归属

 

有些闲置物业尤其是烂尾楼,中间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所有权关系,也可能存在各类纠纷。

 

07  区位不便

 

拟改造旧建筑位于风景区的度假村、农家乐、疗养院等,离主城区太远,就会面临交通不便,配套不足,会不会有老人愿意来了解、了解之后会不会长期入住的问题。

 

08  周边环境

 

无论是选择哪一类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都面临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就是旧厂房改建养老机构,周边可能就会面临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即便是选择其他旧建筑,依然要考虑周边的环境是否适合做养老机构。

 

如果选择的旧建筑旁边有居民小区,就可能面临居民反对的情况,因为改建施工可能会带来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影响生活品质。甚至有些养老机构选择嵌入现有的老旧社区内,如此以来可能会遭到居民扯条幅反对的改建运营的现象。

 

09  土地性质与可使用年限

 

拟改造物业土地是什么性质?能不能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土地是哪一年获取到的?还有多少使用年限?假如土地还剩下不到10年的使用年限,如果改造投资成本太大,就要慎重考虑了,十年的时间能不能收回投资,能不能盈利,得测算好,实在不行就不要强求。

 

10  政策风险

 

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养老运营人最担心的运营问题之一就是——政策风险。若选择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那么该地段最近几年有没有拆迁的可能?如果有,就面临着投巨资改造的养老机构,投入运营一两年还没收回成本,就面临拆迁,不仅仅面临投资损失,还要在最短时间内安顿入住老人。经济损失和安顿老人,哪一项都不是安生事儿。

 

旧建筑改建养老机构3大解决对策

 

面对以上十大风险,养老人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规避或降低风险,提高旧建筑改造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率。具体对策如下:

 

(一)明确设施改建类型与规模

 

根据自身养老机构的定位,确定好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进而选择规模、类型合适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然后,再根据《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及其他类型机构建设标准要求,确定好养老设施面积指标。

 

(二)选择合适的改建对象

 

1、区位交通

 

宜选择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既有建筑进行改建:

 

一方面,这里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需求较大,且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生活环境熟悉的养老设施;

 

另一方面,成熟的社区一般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对老年人来说有较大需求的医院、公园等,养老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老人可以及时就医,应选择交通便利通畅、救护车能顺利通行到达的既有建筑作为改建对象,同时方便老年人外出和来访者探视。

 

经调研观察,在幼儿园、中小学附近的养老设施,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次更多,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2、周边环境

 

老年人对养老设施周边的自然环境要求较高,既需要安静的休养环境,也须与外界便捷地联系。在选择既有建筑时,应充分考虑日照、通风、噪音、景观、污染等因素。例如老年人居住用房和主要公共活动用房应布置在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建筑的门窗洞口宜避开吵闹区域以减少噪音对老年人睡眠的影响,应远离垃圾站、工业厂房等污染较大的区域。

 

此外,还应该考虑周边居民对于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避免改建过程和建设入住期间出现居民拉条幅反对运营的情况出现。

 

3、结构体系

 

一般社区既有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砖混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在改建养老设施时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表1)。应优先选择改造灵活性高的结构体系,当既有建筑内部空间不能满足需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外部空间进行扩建。

 

 

4、平面组织

 

选择既有建筑时应该尽可能选择内部空间有序、规整、异形空间少的建筑。无论是居室空间还是公共空间,都有相对明确的空间界限,在布局上又须要联系紧密。老年人须要生活在交通流线顺畅、空间识别性强的场所,同时清晰顺畅的流线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效率,因此在确定改建对象时,不宜选择空间及流线复杂、改造难度大的建筑。

 

5、确定好土地性质与物业产权。适合且可以做养老机构的话再动手,若不确定土地性质是否能做养老,物业产权是否存在问题,建议找专业养老咨询机构先进行调研咨询,再做决策。

 

6、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因为拆迁等城市规划性政策因素导致的投资建设运营前功尽弃。建议选择旧建筑或闲置资源前做一个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功能房间改建设计要点

 

1、居室空间

 

居室空间是养老设施中最核心的空间,是改建的重点。老年人居室不应设置在地下、半地下,不应与电梯井道、有噪声的设备机房等相邻布置。

 

居室应朝南布置,让光线尽量照射到床上。

 

居室地面防滑、耐磨、易清洁,须为轮椅通行和回转以及担架进出留出足够空间,并设置充足的收纳储藏空间。

 

卫生间和淋浴间应进行无障碍设计,保证轮椅通行回转,确保使用安全。

 

多个居室空间可以组合成一个护理单元,单元内部设置护理站和公共洗浴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住宅的空间模式。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餐厅、交通空间、室内外活动室等。

 

餐厅不仅是老年人用餐的场所,往往也兼备多功能活动厅的作用,是老人们交流感情,进行棋牌、交谈等活动的地方,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空间的规模布局和灵活性。空间应做到开敞化、公共化,通过大面积玻璃引入阳光,内部可设置隔断进行分区,采用可组合的家具,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还可设置开放式备餐台和洗手台,调动老年人积极性,使其体验备餐、选餐的乐趣,感受家庭般的氛围。

 

交通空间包括门厅、走廊、楼电梯等。门厅是室内外过渡的交通空间,设置沙发和长椅满足老年人和访客的休憩、交流需求。出入口应易于老年人识别,应有足够宽度和平台保证担架、轮椅、助行器械通过,同时尽量使用自动启闭门,门口台阶应设置无障碍坡道。走廊连接了各个功能空间,是老年人经常通过的地方,走廊两侧应设置连续扶手和护墙板。考虑到扶手等突出物,走廊净宽不应小于1800mm,并可在局部放大形成公共起居厅供老年人休憩交流,走廊中应避免出现障碍物,地面应平整防滑。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改建时须要对楼梯进行专门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踏面防滑措施,梯段宽度和休息平台深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可适当加大休息平台深度以利于救护担架的通行,临空一侧设置挡台防止手杖滑出,不能使用螺旋楼梯。电梯宽度和深度、电梯门宽度、候梯厅深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电梯内设置扶手、安全镜和便于轮椅使用者按动的低位操作面板。

 

室外活动空间,可以就社区既有室外活动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增加老年人与社区内人员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3、护理站

 

护理站是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护理人员在这里记录老年人的护理情况,与老年人交流,回应老年人的呼叫,控制空调照明设备等。

 

护理站应有良好视线,可以看到老年人专用候梯厅、走廊等,便于掌握老年人出入情况,可结合公共空间(如餐厅、活动康复区等)开敞设置成L形、U形等,便于护理人员看护和与老年人交流。

 

护理站应有足够的储物空间,以满足护理人员和老年人的物品存放需求。护理台转角做圆角处理,台外侧下方可留空并设计多个高度以满足老年人站立、落座、使用轮椅时不同的尺度需求。护理站尽量位于护理单元中部,护理半径不宜过长,护理站应临近其他辅助空间和医疗保健用房,以缩短护理流线,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站同时可作为备餐空间使用,满足备餐、分餐需求,形成居家的轻松氛围。

 

 

(四)内部环境设计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须要从声、光、热等方面进行专门设计,以提供安全舒适的内部环境。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安静的室内环境,养老设施中实测A声级在3040dB时,老年人的感觉最为舒适,因此门窗和墙体应有良好的隔声和吸声性能。同时须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作息习惯来分配床位,防止互相干扰。

 

老年人视觉机能普遍下降,照度需求为正常人的1.52倍,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来弥补老年人视力下降带来的不便,同时应避免眩光和阴影带来的安全隐患(可在走廊、楼梯、卫生间等设置低位照明设备)。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体温调节机能下降,应确保室内全天保持湿度、温度的舒适和均匀分布(可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系统),避免出现较大温差,冬季通风换气口和夏季空调送风口应避免直吹老年人坐、卧区域。

 

除了室内物理环境,还须要在空间人性化、色彩、材质、可识别性等方面做一些细节设计,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做到“重家庭感”和“去医疗化”。

 

如有养老相关问题和合作意向,请联系4008-522-808 13811375603(微信同号)

 

| 本文综合整理自医疗建筑师联盟、网络资源,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