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 |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会员、民革中央热议的7个养老问题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7    分享到: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而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065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3.3张。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养老金融措施、激发民营养老力量活力、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良策。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今年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将社区养老做深做实做到位的提案,其中建议,整合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力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建立2000平方米左右的养老会所,完善休息、饮食、娱乐、保健康复、简单医疗等设施,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方式,围绕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包括开设老人餐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展老人托管服务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高级技师徐立平建议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各社区应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并进行管理,并对为社区提供日常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进行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建议,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确社区养老设施上的配置标准,如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增加改造用房150-500平方米,用作建立“养老陪护中心”“社区养老医疗护理站”等康复护理机构。“可以在北京、上海、河南先行试点。如在100个小区设立‘社区养老陪护中心’,每个中心解决30个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集中陪护和康复问题。”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达到18.3%,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20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6500万。若按照失能老人与护理员51的配置标准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但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专业护理人员不足2万人。

 

“大多数护理员会喂饭、擦洗等简单护理,但缺乏心肺复苏等专业救护技能,健康管理、康复运动、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需加快培养职业化养老护理人员。

 

王馨建议: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养老护理培训机构。

 

民革中央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国家实施引导性政策,包括学费减免、对口招生、校企合作、1+X证书制度等,做好养老职业规范化培训。同时,给予优秀的管理人才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保障,鼓励支持他们下沉社区、服务社区,推动各项养老服务的协同开展,提升社区养老的整体服务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建议将养老护理人员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补贴政策范围,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则建议在专业队伍方面,可借鉴欧美日国家专业人员职业体系制度,设立我国医养照护职业,并采取分层次培养、分层次使用政策,立法明确可以为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服务的人员资质要求,让从事养老照护职业的人员获得职业上升通道,应有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尊重。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建议,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除政府出资外,要引入专业社会服务企业或组织参与运营,通过设施保障、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

 

在全国人大代表姜明看来,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社区养老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要明确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改造、运营获利的政策支持。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设施资金筹措和利用中,细化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养老事业。”姜明建议道。

 

工商联在今年两会上也关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问题,提出了关于《创新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引进多元化主体投资养老产业。加强规划和引导,多元化引进欧美知名的养老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保险商,吸引央企国企投资,特别是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布局。

 

加强失智失能老人养老照护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名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呼吁,将设施完备、功能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重点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和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计划地增加失能、失智、失独人员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

 

建议打通医养结合多部门管理瓶颈,加强政府部门工作协同,由卫生、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联合出台医养结合发展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购买服务等给予支持。

 

“要积极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建立失能失智老人评估标准,根据标准对此类家庭进行财政补贴。可按照评估等级,由医院和养老院接收一部分失能失智老人。同时,要加大养老高龄补贴覆盖面,将农村失能失智老人也纳入补贴范围。”何伟委员说。

 

农村养老难题破解之道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养老服务机构相对较少,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农村养老问题,需要纳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全局来考虑和谋划。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郸广平县刘贵芳爱心敬老院院长刘贵芳建议,国家可以将家庭病床和慢性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适当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促进医保政策更加下沉基层,从而改变患者为报销而去住院的现象,缓解上级医院就诊压力,节约医保资金,更好地实行分级诊疗,让农村地区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梁倩娟也呼吁适当提高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标准,让农村老人生活更有保障,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缓解农村养老供需矛盾,需要探索满足乡村老年人在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情况下专业养老照护供给新模式。曹阿民建议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围绕“幸福老人村”模式,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政策联动创新,解决复制推广瓶颈;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养老信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金李日前针对老年经济提交了提案,建议提升老年经济的系统性,从传统的养儿防老、以房养老等,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依托金融市场进行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

 

金李表示,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可以培育出取代房地产的经济新动能。金李认为,信托机制极具创新力和灵活性,和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契合度高。如果养老信托发展起来,可以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严重短期化,炒作频繁,造成资金的脱实向虚,推高系统性风险,带来不可持续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优质的长期资产。金李认为,解决资产荒问题,特别是久期错配问题,需要开发更多优质长期投资项目。而养老业恰恰可以提供大量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助力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和稳定性。

 

至于如何推动养老信托产业发展,金李建议给予税收优惠,借鉴他国经验推动制度建设,设置专门的行业协会、适当放宽部分政策限制等。此外,他提出,可以利用信托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非盈利养老机构可转盈利

 

“应该激发社会活力,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公建民营、非盈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52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到了他此次带上全国两会的养老健康建议。

 

袁亚非重点提出建议,“应该激发社会活力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去,可以考虑让公建民营、非盈利养老机构转成盈利养老机构,并且允许这些机构上市,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养老产业规模。”

 

袁亚非提出这一建议根本动力有两个:

 

一是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养老床位与医疗需求庞大,但现在床位数、养老院、护理院是远远不够满足需求的,并且这个规模还在不断增加;

 

二是这部分需求如果光靠国家,肯定没有力量全部负担,所以一定要激活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让企业盈利,把养老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同时为社会做贡献。

 

如有相关养老问题,请联系电话4008-522-808,或咨询陈老师13811375603(微信同号)。

 

| 文章由陈琳翰养老频道综合自中国社区报、国际金融报、证券时报、经济日报、证券日报、中房报、央广网,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