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养老机构运营的几大困境与解决策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1    分享到:

一、养老机构发展运营背景

 

在上海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更快于落后的区域。研究机构养老逐步代替家庭养老,使得养老服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近为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是建立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解决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二、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01社会对新型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一是少数领导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年化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认识不足,对养老工作重视不够,平时对养老工作学习研究不深,所花时间精力不多,资源财力保障不足,还足限于对五保老人养老的兜底性保障,对系统性的社会性大的养老产业谋划推动滞后;

 

二是社会传统的养老思想普遍存在。依赖子女照顾的传统养老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严重束缚公众接受、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部分执拗的老年人认为由子女提供照料更符合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安全依赖,而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大多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为主。

 

02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养老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除了区域供给不平衡外,高中低端养老机构供给也不平衡。从供给侧看,一方面存在城区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城郊及农村养老院入住率又低,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发展滞后,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社区养老机构不断增多,但受限其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与多数老人需求有脱节;

 

三是机构医养结合程度较低,缺“医”少床的现象凸显。综合能力强的大医院无暇顾及老年医疗需求,而养老机构只能内设医务室或医疗机构,投入巨大成本却往往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

 

03养老产业政策激励和扶持作用不明显

 

一是养老机构营利薄,风险大,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的进入;

 

二是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僵化,缺乏运营活力;

 

三是专业人才缺乏,整体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04养老行业服务和管理标准不规范

 

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从审批到建设再到管理,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标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服务管理体系。以服务居家养老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站,近年来虽然建设的比较多,但是,由于建设的先天不足,面积小,功能设施少,加之平时缺少专业管理服务人员和经费,呈现出多、小、散、乱的业态,服务能力有限,平时既不能把老年群众很好地聚集起来,活动开展起来,又不能满足辖区面大人多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群众认可度不高,发挥作用不好。

 

三、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四大问题

 

(一)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通过对上海市方松街道敬老院走访调查发现,无论是从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两者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员。

 

主要表现为服务人员无法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给予老年人特殊的关照,比如饮食均衡调整、心理疏导、身体健康追踪等方面还做得不够专业。除了对残障的老年人给予部分特殊关照以外,对于大部分老年人的服务照料专业化程度仍然不足。

 

其次,服务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有许多做基础护理的服务人员还处于高中或专科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加之服务和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不是专修护理专业,在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之时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难以解决,这样对服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和后期的服务管理水平提出挑战。

 

(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

 

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主要表现是床位供需不平衡。在上海相较于偏远,周边环境较好的养老院的养老床位使用率较低,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就近养老,即使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更为齐全的郊区养老院有更优越的条件,就因为距离的问题,更多的老年人更愿意就近养老这样靠近市区,交通较为便利的养老院的床位则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其次,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对残障、半失能或失能老人的的特殊照顾。随着老年人所要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养老机构有提出分级养老的服务,但其普及程度和专业程度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所支付的条件,这样看来,大部分养老机构从活动设施和日常照料这两方面都较为单一,缺乏一定量的私人定制化管理和照料。

 

在我们看来,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给予相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增加养老机构给予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三)管理规章和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养老机制体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养老机构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处于一个探索进步阶段。一方面,有关于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的伤病和身亡责任界定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为依据,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家属之间的纠纷案件频发。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运作和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在养老机构运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确,对养老机构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或因根据养老机构的性质、资金来源和服务特色等方面划分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根据各类养老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有针对性的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机构运营缺乏特色

 

养老机构自身未能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所能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较为单一,不管是从公办的还是民营的养老机构整体上来看,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都是基础性的,看似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养老机构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独特性和个性化服务,无法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选择养老机构。有少数养老机构推行医养服务,但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所提供给老年人的都是最基础和最常规的服务,并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分。

 

虽然养老机构在收取费用方面有分不同的等级,但并没有突显出各等级的特色服务在哪些方面,这影响于养老机构长远发展。在现如今市场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没有创新和没有特色的服务,将难以立足于服务行业。

 

四、养老机构运营九大解决策略

 

政府视角

 

1、建立健全养老法律体系

 

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杠杆作用,协调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从准入支持到监管这一过程形成一套体系,使得养老机构在运营的过程中规范运营流程,明确权利责任制,实现风险共担,以防患于未然,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

 

2、加强宣传,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适时改变老年人养儿防老冶的思想,让更多的老年人愿意到当地专业的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政府还可以让郊区的养老院和市区的养老院间相互学习、相互协调,缓解市区养老院床位紧缺的问题。最后,在养老机构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政府可以适当拓宽养老机构编制数量,提高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让更多的专业人员可以学有所用,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政府抓好区域养老中心及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

 

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养老机构发展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建好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

 

一是加快镇(街)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根据服务人口数量、辐射范围和环境基础等因素综合测评进行等级划分,规划建设不探索创新养老运营模式 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瓶颈同等级的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由政府通过新建、购置、租赁或利用国有闲置房产资源等多途径解决中心建设,在建设中采用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的运营模式,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智慧档案管理、居家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

 

二是加快布局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按照每个社区均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站要求,可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联建、或者另选地址单独兴建的方式建好养老服务站。各社区服务站建设应具备数字化档案管理、日间休息、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和配餐用餐等功能。同时应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

 

机构视角

 

4、积极推进康养结合服务养老新方式

 

继续深化医养结合,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安全便捷医养体系。

 

一是整合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打造嵌入式医养融合机制。优化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积极推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整合建设,为辖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基本公卫服务和转诊服务等活动提供医疗技术支撑。养老机构通过加强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增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需求。

 

二是完善医养结合机制,打造互联互通医养模式。统筹落实好医养结合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畅通养老机构与合作医院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后期托管、康复期护理服务,帮助减少综合医院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又解决了养老机构处理复杂病症时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的功能互补。

 

5、增强专业护理人员队伍

 

增加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使得老年人能够在养老机构享受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照顾。养老机构着实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来改善养老机构专业程度偏低的现状。

 

养老机构应该在招聘护理和管理人员时从学历、专业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选拔出优秀的护理和管理人员,并培养相应的储备人才,这样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更为优质和专业,有效的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其次,对前序阶段已入职的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从专业化和职业化两方面提升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竞争力,防止消极懒散的行为出现,应让从业人员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和热爱服务工作的心态。这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营效率,推动我国养老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

 

6、加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在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尤其是残疾老人和失能老人的需求,以便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在这一方面,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超前意识,以全方位的便捷老年人生活为主要基点。在养老床位供需矛盾方面,养老机构及其政府应该对郊区养老机构出于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去享受郊区的养老服务。应做好距离市区较远的养老院的宣传工作, 突出郊区养老的优势,转变老年人就近养老的心理,以此来缓解市区养老机构床位紧张,而郊区大量空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应该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户外娱乐设施,也便于在户外多组织活动,以此促进老年人间的情感交流。

 

7、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日常管理,有明确的条例流程、资金连接、内部人员管理、用工机制等更为规范化, 减少交叉管理的不合理所出现的扯皮现象, 以此有效提高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率。对于应急处理,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有应机制管理条例, 工作人员可以有头绪的合理处理,避免雪上加霜的情况发生,倘若发生责任推诿时也是有据可依的, 养老机构在运营方面可以合理规避运营风险。

 

8、突出养老机构的独特性

 

突出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改变人们对养老机构的不合理看法。

 

第一、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多学习发达国家的养老文化和机制体系, 取长补短。 比如日本的养老护理,从选址、日常照料、临终关怀等显现出人性化和专业化。根据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 可以在日常照料中有推出食疗、 营养搭配、 养生文化普及等, 给予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得到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这样可以获得老年人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第二、结合养老院自身发展的水平和现阶段老年人们所需要的服务方向, 制定相应的课程和开展活动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缓解老年人内心中没有儿女陪伴的孤独感。 定期给予老年人心理疏导,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轻松和愉悦,让老年人在养老院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做以此来提升养老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养老机构运营更为持续性的发展。

 

9、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养老服务高效管理

 

面对“互联网+”时代,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通过“智能一网络、服务一平台、辐射一区域”的管理模式,推动健康养老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是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利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中心集成系统对社区托老和居家养老的辐射和拓展作用,建立“零距离”居家养老服务指挥系统,实现远程交流、精准定位、就近协同互助、一键报警呼叫等功能,通过线上监管、线下服务,完成服务申请与实施的高效联动,为辖区老人提供零距离、零遗漏、全覆盖的贴心服务。

 

二是发挥大数据信息系统的优势。畅通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共享渠道,把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连接在一起,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障、家政等信息资源对接。全面覆盖辖区老人的各项关键信息,重点掌握高龄、失能、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实时需求信息,助力机构、社区智慧康养,为老人在健康预判、个性照护、科学膳食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

 

如有相关养老问题,请咨询陈老师:13811375603

 

来源:周小喜《上海市养老机构运营困境及对策研究》; 林《探索创新养老运营模式 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瓶颈》;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